找到相关内容225篇,用时4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中阿含经》导读

    涅槃、乞取衣食等便易作终身住修场所。第二经也用与第一经同样的四料简,意取得沙门义易求生活资料的林处作终身依住。(3)、(4)《心经》,说得止观应求漏尽。(5)《达梵行经》,说知漏等因乃能尽一切苦。...。(10)《波罗牢经》,说我知彼幻是幻,而非幻,并说四无量及远离法定能断疑惑。 〈舍梨子相应品第三〉︰主要为舍梨子所说,或与其有关之事,收十一经。(1)《等心经》,说等心天向佛述舍梨子说有内...

    田光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2347171.html
  • 石头希迁评传

    基础,实是意味探长之笔。慧能深受涅槃佛性论与般若性空影响,认为心与本性体一不二,迷起一切烦恼,烦恼亦不离此心,故“何不从于心,顿现真如本性?”(《坛经》语),他强调心,主张任运自然,不应该对万...而。境智真一,孰为去来?”乃有《参同契》之作。《肇论》中所载前句的《涅槃无名论》,是否确为僧肇作近人有异议,但石头注意从中国传统佛学思想之中吸取营养,这又是当时曹溪后人之中所独树一帜的。第三,融入...

    何 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94653675.html
  • 般若繁兴大用“空不空”论觉性教育

    是当时佛陀所觉悟一切众生同体性,所以佛教之“人身难得”而自尊贵,乃是等觉齐观,绝非如西方之人生宇宙观,生命之安全,而抗衡外界之抑扬所产生之不安畏惧与机心之防闲。达尔文( Gha-vles ...众生,不一身独求解脱”(注1)乎古德警策可知学佛非闲逸。故佛教虽亦有其消极之一面(止息贪嗔痴),但究竟以积极救世之精神为核心。佛教基本原理以人为出发点,若欲知学佛之正法思想:“学佛之正宗,须明人己互相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70356451.html
  • 台宗诸法实相论述编

    》解释说:  “但众生法太广,佛法太高,于初学为难,……但己心则为易。”[50]  综上所述,可见智者大师成立一念三千具有极其充分的理由和极其深刻的意义。一念心具足圆融三谛,三千法亦具足圆融三谛,...一二三。无遮无照,皆究竟清净自在。……”[22]至于圆自在庄严,静权大师说:  “以一境三谛为所庄严,一心三为能庄严。”[23]静权大师在《天台宗纲要》中明确指出:  “佛之知见,就是正指圆教。”[24...

    释慧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4560868.html
  • 寒山生卒年新考

    水石清秀,灵寂之境也。北上一峰可五里有方瀛山居,上有平地顷余,前有池塘广数亩……西接琼台,东接华林,即灵府长庆元年定室于此。"徐灵府之以"桐柏"而名闻遐迩,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曾有重修桐柏宫的盛举。宫原...寒山生卒年新考   在唐代诗人中,寒山的生平是一个千古之谜。"寒山生平之谜"的产生,一方面是由于他隐姓埋名,长期隐居,曾谓"我住在村乡,无爷亦无娘。无名无姓第,人唤作张王",显然不愿说明根柢;另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5261332.html
  • 从唯识、中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

    就是其心性,唯识性就是圆成实自性。唯识学的禅观之理就是讲心识缘自性的瑜伽相应。它的功效在于转识心为智心,由凡成圣。它的功效在于能够实现佛法的终极目的。根据唯识学的禅观之理,我们再看念佛法门之实质...念佛法门若从增上缘转依上讲,那就是一种生身佛加持力令得念佛行者受庇,往生净土,受佛摄化,殊胜无边也。增上缘就是他力。因缘就是自力,修行佛法应是他兼顾,能所不二,方能成就大业。念佛法门的禅观应具有能所...

    胡晓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35661652.html
  • “随意三昧”及其当代意义

    重要功能与作用:“为心所使遍诸趣,处处受生无穷已。心为系缚解脱本,是故说心为第一。”(《正法念处经》卷二十)佛陀教导弟子应“善观心,善知心”(《中阿含经·心经》),“以心治心”(《中阿含经》卷...“愈博而愈见其约,愈繁而愈见其简”。若此,虽佛法广大高深,如天如地,如山如海,我等薄地凡夫亦可坐进此道,断惑证真。印光大师指出,“随意三昧”将无边行相“一以贯之”的法要即“根、尘、识等一切诸法,其...

    程 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2263770.html
  • 禅宗与密宗--禅宗的即心成佛同密宗的即身成佛

    道常于  自性,即与诸佛同一类耶。  马祖道一禅师示众曰:“汝等诸人,各信心是佛,此  心即是佛心。达磨南天竺国,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法,令汝  等开悟。”当时有僧问马祖和尚,为什么要说即心即佛?祖...识心见佛,是心是佛,是佛是心。念念佛心,佛心念佛,  欲得早成,戒心自律。净律净心,心即是佛,除此心王,更  无别佛。慕道真士,心,知佛在内,不向外寻。即心  即佛,即佛即心,心明识佛,晓了识心。...

    谈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3264235.html
  • 佛学的儒学化与儒学的佛学化”——以《坛经》、《复性书》为例

    的真实内涵,如他说:  内调心性;外敬他人,是归依也。  心地但无不善,西方去此不遥;若怀不善之心,  念佛往生难到。  汝本心,莫著外法相,法无四乘,人心自有  等差。  归依者,除却自性中...佛学的儒学化与儒学的佛学化”——以《坛经》、《复性书》为例  赖永海  佛教传人中国之后,受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的影响,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。  佛教的中国化,就思想理论说,最突出的表现...

    赖永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23864649.html
  • 和谐社会从心开始——由《心经》总持分学解

    便是福田,可知六祖一开始便懂得看,但看是难事,眼看人容易,望则难得很呀!所以眼不易见,耳不易闻,心不易自觉,意不易自知,,不是容易,但我们一定要向这个地方下手。  昔日马祖有一弟子,...,观音菩萨云:「我若向刀山,刀山摧折,我若向火汤,火汤枯竭,我若向地狱,地狱消灭,我若向饿鬼,饿鬼饱满,我若向修罗,恶心自调伏,我若向畜生,自得大智慧。」观音菩萨观心,於一切法得自在,故名...

    慧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1665502.html